★ 三月份上師薈供時間是3月19日(星期二),時間上午08:00 開始,歡迎大眾一起來共修。3月16日格西拉應邀參加演講,歡迎有興趣者,可依下列網址https://reurl.cc/eL2l8x 報名參加。當天(星期六 14:00~16:00)課程-寶性論 -暫停一次,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javascript:void(0)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更新霞瑪道次第版本至20141120

更新上傳新版霞瑪道次第,包括簡體版20141120、繁體校字版word PDF版、十八部道次第打包下載檔。

若先前已經印刷,可就下列勘誤表自行更新。(譯者提供勘誤。)

---
霞瑪道次第勘誤表
                              原文                                      更正
1.P52. ()   魂飛魄散                                   毛骨悚然
2.P99 .(4)    得到二點五錢金                       得到兩錢半金
3.P143      方知、、、大騙術                     騙局
4.P161      對那般奇異、、,在他的         在他自己的
5.P161      當尋問、、、身時                     當尋問、、身等時
6.P171      自己雙腿之力                             自己的腿力
7.P175      總之、、斷除害他及        斷除害他及其戒律中出生        
                 根本的戒律中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更新道次第十八部教授上傳及下載連結

201412月底,達賴喇嘛尊者將繼續於南印度傳授一系列道次第教授。
這是法會官網:http://www.jangchuplamrim.org/


(1)我們新上傳了<霞瑪道次第>(編號15),這是依據2014年10月譯出的簡體版,加上後續的更新,進行繁體校字。
(2)新的打包下載:道次第教授法本(全部下載)
(3)單一法本更新,請至下列15下載,或至<見悲增格西說法>經論下載 
(4)於經論下載區一併上傳簡體版(2014/11版本)
(5)藏文法本亦給予下載連結,請至藏文法本區。

所有上傳的中譯本來自譯師、或譯師固定發表之網頁、或有出版過書籍對照。我們盡量達到版本正確,而不是網路輾轉流通,以減少錯誤。未來有新的版本,也盡力更新,請留意<見悲增格西說法>經論下載 

有關所列道次第教授書目及相關訊息如下。
(第二到第九,即八大教授)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開課問答一

問題一:為什麼我們要學習《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這部論?
 
《護國請問經》這個偈頌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要學這一本書的理由。「空性寂靜無生理,眾生未解故漂沒,悲尊以多百方便,及百正理令彼悟。」因為不懂空性,有無明,就會產生貪嗔癡等煩惱,由煩惱造業,因而無法脫離輪迴;懂了空性就可以解開輪迴的枷鎖。所以世尊以智慧與方便的千百法門,引導我們了解空性。即三藏法典都直接或間接地引導我們開悟,通達空性。

宗大師在顯密方面的著作非常多,在空性方面,對龍樹菩薩的《中論》著有《正理海》;對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作了《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為了易於修行,寫了《略論》的觀章;為了排除當時的誤解,讓修行走上正途,有《廣論》的觀章;為了清楚地指出正見的界限,造了《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跟前面提到的諸論不同的是,前面諸論都依據根本論典而寫,如《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是解釋《入中論》,而這本著作則是宗大師的創作,是宗大師自力將各宗空性見解的界限整理出來。以內容而言,本論清楚論述大乘的空性正見,尤其圓滿詮釋唯識方面的空性見解。




問題二:我們要如何貼近空性的內容?

不是單單努力就可以貼近空性的內容。我們學了《廣論》很多年,不能說不認真,然而也沒有學得很好。阿底峽尊者、宗大師是具格的師長,具格的師長有其具格的弟子,師生都具格的話,修行方面就可以獲得成就。我們雖然有努力,可是所獲不多,原因可能在此。

成為具格的弟子應具備三個條件:正住、具慧、希求。我們不太缺聰明才智,也算努力,雖然沒辦法完全投入修行的領域,還有很多工作要作,工作完都很累了,還來上課,算是非常努力。可是似乎缺少了點什麼?似乎是煩惱重,正面的影響力不夠。或許也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在信仰方面非常不足。正住、具慧、希求方面或許都具備一點點,但六想--把自己當成病人想、把法當藥想等,這些方面就非常缺乏。藏傳佛教提倡依師,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從而積資淨罪,在此前題下學習,就不會走偏,會走到修行的道上來。我們習慣了一般領域中的讀書方法,到了學佛的領域也是用同樣的態度,學佛變成了學習,只是增加一些見識而已。相對的,如果具有六想的內容,學習不只是學習,還會是修行,這才對我們有幫助。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這部論非常殊勝,寺院裡非常提倡背誦《辨了不了義論》。有說能背完一百遍的話,一定會懂空性。我們老師那一輩有很多人背,而且遠遠超過一百遍,其中有位聰明的師長,他說他很認真背,已超過一百遍了,然而可能是身處五濁惡世的緣故,煩惱重,以前的人或許背一百遍可以懂,但他沒有懂。總之,寺院裡非常提倡背這本書。

我還是一樣的話,祈求三寶,聚集資糧,用極大的恭敬心,把能學習這部論當成非常大的福報,一個讓自己暇身不空過的機會,用這樣的態度來學,應該是最好的。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自性空是緣起義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24-18)

於我宗,一切現象皆可合理安立。因為我宗主張因緣所生就是自性空的意思。《無熱惱問經》云:「諸依緣生即無生,彼中非有生自性。」《楞伽經》云:「大慧,我依自性不生密意,說一切法不生。」此是佛陀自解其密義。《百五十頌》云:「一切法皆空,以無自性故。」
第一段引經談到由緣起的正理來破自性生,即因為是緣起,所以自性空。要依賴因緣的意思就是自性空的意思。破除「只要是依因緣而生滅的緣起就周遍於有自性」及「自性空沒有能作所作的現象」,以善分不生與自性不生的差別之故。也就是第一個只要是緣生,就是自性不生,是在破他人的「自性有才有,自性沒有就完全沒有」的說法。

世俗諦

世俗諦的定義是,現證自己的現量以有二現的方式所了解的;勝義諦的定義是,現證自己的現量以無二現的方式所了解的。亦有說: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是勝義諦;了解名言的智慧所獲得的內容是世俗諦。基本上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勝義諦、世俗諦就可以了;但是遇到會辯經的人就會找出麻煩,沒辦法回答,所以還是要加上一筆,即勝義諦的定義是:了解究竟的智慧所獲得的,且了解勝義的智慧是針對它而成為了解勝義的智慧。世俗諦類推。

抉擇無我見

我們會覺得某人在那邊、她本身就是某某師姐,不會覺得是我們的心安立過去、讓她變成某某師姐。然而仔細觀察,其實他是安立的,自己方面一點都沒有。若是自性有,境上面就要有,真真實實在那邊。若他真真實實在那邊,會如何?他的頭、手跟他是什麼關係?他的頭不是他,他的手也不是他。有一天沒了他的手,他還是他;所有的器官都換掉了,也不會變成另外一人。然而全部都換了,還有嗎?沒有了嘛!沒有的話,憑什麼說有一個他在那邊?為什麼認定他是某某師姐?再想,手沒了,他還是他,腳沒了,他還是他,如此,他與他的蘊體就像牛與馬一樣。他與他的蘊體的關係,如果是異的話,會像牛與馬一樣;如果是一的話,就會變成完全一,此人換了一隻手,他就變成另一個人,換掉腳,又變成另一個人,這並不合理。總之,第一、先了解什麼是自性有。第二、若是自性有,他與蘊的關係,要麼是自性一,要麼是自性異,沒有第三種可能;而自性一說不通,自性異也不對,所以沒有自性。雖是如此,我們明明看到他在那邊啊!看到是這樣,事實上卻不是,與事實不符合。這樣不斷思惟,內心會越來越熟稔無我。

名言安立

現代人講空性,有一些不正確的描述。例如,現在是父子,幾百年後就不是了,你怎麼能說他們二人是父子呢!所以是空。這是張桌子,但是它以前是樹,以後劈了桌子,它就不是桌子,所以它什麼都不是,所以是空。或者,這根棍子比那根短,但是又比另一根長,所以這根棍子是空。另一種是:去找我在哪裡,頭不是我,手也不是我,肚子也不是我,這些都不是,那就沒有我了,所以是無我、是空。像這樣認為沒有我、什麼都沒有,就類似斷見。認為這種見解就是佛陀所講的空性見解,很崇拜這種見解,以這樣的見解去看三寶、因果時,認為什麼都不存在,如此就會毀謗諸法。不同於此,龍樹父子等在闡述空性時是很有邏輯的,就是要有量來成立,有正理來說明。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遮法

所謂遮法,心直接遮止自己的所遮品而了解的法,就叫做遮法。僅僅只是非非自己這樣的遮止,並不是真正的遮止。問:桌子是不是遮法?不是。問:桌子是不是非非桌子?桌子是非非桌子。非非什麼其實也是遮,僅僅如此就會構成遮法嗎?不會。是如前說,直接遮止自己的所遮品而獲得的,才是遮法。也就是說,一切所知可以分為成立法與遮法。什麼叫做成立法?如桌子。了解桌子時,是直接看到桌子,不需要直接遮止什麼才能認識到桌子,所以桌子不是遮法。像虛空、空間就是遮法。空間的障礙是阻礙物,沒有阻礙物就有空間,有阻礙物就沒有空間。我們了解的是空間,但了解空間的方式是把阻礙物排除掉沒有阻礙物。所以,成立法與遮法的差別是什麼?成立法可以直接了解它,遮法一定要遮止什麼而了解。以此類推,空性也是一樣,自性有是不存在的,沒有自性有,而不是一個直接的東西。
遮法有二:遮無、遮非。所謂遮無,是心直接遮止所遮法而已,不會引伸或成立其他法。如問:婆羅門喝不喝酒?回答:不喝。不喝酒就只是把喝酒擋住而已,沒有說他在喝飲料,沒有其他的意思。我們可以直接看到喝酒,看不到不喝酒,雖然看不到,但是不喝酒是存在的。要如何認識不喝酒?要先認識喝酒,沒有喝酒(遮止喝酒)就叫做不喝酒。
所謂遮非,是心遮止所遮法後,會引伸或成立其他法。遮非分三:一勢引,即間接引的意思,二直引,三時引。除了這三個,沒有其他的了。
第一、勢引,例如說「胖子白天不吃飯」。「胖子白天不吃飯」交代的是晚上吃飯,但是「晚上會吃飯」這句話沒有明講出來。也就是,「胖子白天不吃飯」講出另外的法「晚上吃飯」。但是它沒有直講,遮止白天吃飯,以此勢力而引出晚上吃飯,以叫做勢引。
第二、直引,例如說「有無我」。「無我」是遮法,「有」是成立法,「有無我」這句話能遣所遮及直引餘法。也有一語俱引的,例如說:「胖祠授白天不吃飯而不瘦。」「胖子白天不吃飯」講出他晚上吃飯,「不瘦」是直接講出這件事的用語所以講了二個內容,一個是間接說,一個是直接說,一語俱引,二者都具備。
第三、時引,是如已知某人不是剎帝利種,就是婆羅門種,但是還不知道他是哪個種性。此時,若說:「他不是婆羅門。」此語雖未明說他是何種姓,但是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即「不是婆羅門」不僅否決掉他是婆羅門,而且話中帶有另外一句話:「他是剎帝利」。再例如:上課鈴響,突然有位老師跑到講台上,準備教書。那只有二種可能,代課老師或真正的老師。也就是在那個時間點上,除了這二種現象之外,不會跑出其他的現象。若知道他不是代課老師,馬上就知道他是真正的老師。用這種方式去了解那個時刻的狀態。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堪為宣說空性之法器

有些人雖然聽聞了空性,可是不能接受,就棄捨它。有些人對空性很有興趣,可是理解錯誤,把空性理解成什麼都沒有。這二種人都會墮惡趣。若有這種情況,就不能對這個人講空性。從哪裡可以知道能不能對這個人講空性?《入中論》說:「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也就是,一聽到空性,就莫名奇妙地感動而流淚,身毛都豎起來了,這就說明這個人有了解空性的智慧的種子,是堪聞空性的法器,應該為他講說勝義諦。對他講說空性,他不但沒有前說的過失,還會生隨順的功德。
這邊說到二種情況,一是棄捨,二是毀謗。我們都是學佛的人,比較不會有第一個問題。因為你相信佛,信佛之後,佛講了什麼,自然都容易相信,比較不會排斥。反倒是一些外國人,對什麼都很有興趣,知道有人講空性就跑去聽,一聽之下,認為:「佛怎麼講這樣的話,好奇怪!」很容易棄捨空性。對我們來說,第二種把自性空當成是沒有,就很常見。在台灣,常常聽到有人說:「既然都是空性,還計較什麼?」很明顯地,這是把自性空當成沒有,所以才不用計較。正確的想法應該是,因為是自性空,所以要更努力。像菩薩懂了空性,看到了很多因緣,就比以往更加努力地修行。以前沒有好好布施,現在要好好做;以前沒有好好持戒,現在要;以前沒有好好忍辱……,懂了空性就是這個樣子。現代人不是這樣,說「一切都是空,就不要那麼傷心……」,這說明是把自性空當成沒有,是倒解空性。總之,我們都是信佛的人,所以比較沒有棄捨空性的危險,第二種毀謗空性的部分,則要注意。

另外此處說到,聽到空性就感動流淚、身毛直豎,一般人是沒有這樣的相兆的。以前西藏某個喇嘛到漢地弘法,宣講空性,一個媽媽抱著一個小孩子,小孩還在什麼都不懂的年紀,但是一聽到空性,就吵著要媽媽買「空性」給他。由此就知道這個孩子與眾不同,就好好教導,後來成為大成就者。有這樣的故事流傳。今生雖然還不懂,卻莫名奇妙地喜歡,有這樣的情況,說明此人前世修過空性、聽聞過空性,今生能懂空性。如果沒有這些相兆,今生幾乎是不會懂空性的,或是今生懂空性的機會比較少。一般人雖然沒有這些相兆,仍要努力去聽聞空性,這樣來世就會喜歡上空性,能懂空性。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中論釋—正理海略講》前言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其中大乘是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開創的,特別是龍樹菩薩,可以說是大乘的開創者。因此,學大乘就是在學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二大系統中的其中之一。直到阿底峽尊者入藏後,二大系統才合併在一起,二個都學。在西藏,自佛法傳入開始,都是依龍樹菩薩這個系脈。雖然也會學無著菩薩這個系脈,但宗見方面都是以龍樹菩薩的見解為宗,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在中國,會說龍樹菩薩是八大宗的祖師,既然如此,似乎學的也是龍樹菩薩的系脈。然而因為唯識見解在中國十分盛行,所以解釋龍樹菩薩的見解時,會以唯識的觀點來解釋,有這樣的情況。
龍樹菩薩有很多著作,其中的根本論著是《中論》(或《中觀根本慧論》)。中譯為「中論」(或「中觀論」)是採意譯;藏譯為「中觀根本慧論」,是採字譯。總之,以「中觀根本慧論」為名所要表達的是,它是龍樹菩薩其他五本著作的根本,或是眾多中觀著作的根本,所以是中觀的根本。即它不只是漢藏等後代見解的根本,就龍樹菩薩本身的著作而言,也是其中的根本。
有很多人講空性,最根本當然是佛陀了。龍樹菩薩也講空性,佛陀講空性與龍樹菩薩講空性有什麼不同?佛經的表達方式是描述。在眾多的佛經當中,龍樹菩薩會找出了義經,如龍樹菩薩找的是《般若經》,龍樹菩薩會說:《般若經》是了義的,若說它是不了義的話,會有種種問題。也就是,對於它為什麼了義經這方面,龍樹菩薩就用種種理路去闡述。此外,龍樹菩薩也會把他人的疑處、不知、錯解等一一陳列,再以正理駁斥。因此,佛經雖然是最終的根本,但是後人在解釋這些內容時,總是要講理由,用理去成立這些內容,這些正理都出自龍樹菩薩。